人物
时段
朝代
“僧慧文” 相关资源
诗文库
与晋王书论毁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今获蒋州奉诚寺慧文律师书,敬呈如别。
仰惟匡持三宝,行菩萨慈。
近年寇贼交横,寺塔烧烬,仰乘大力,建立将危,遂使佛法安全,道俗蒙赖,收拾经像,处处流通,诵德盈衢,衔恩满路。
昔居戎在阵,尚得存心,况息武兴文,方应光显。
至如慧文所述,抽剔伽蓝,必由在所官人,多生僻解,致令外僧惶惑,忧惧不宁。
贫道常念无堪,谬当知识。
若论爱惜形命,岂敢言忤公门?
特是佛法相关,亦由香火事大,意之所为,唯忧冥道,宁忘即日之身,必存未来之义。
若不述愚心,则虚当四事,复乖三稔香火。
是何人乎?
是何人乎?
在所官司,唯悕事办,岂虑因果将来善恶邪?
当愿圣德尊严,履万安之路,福禄隆重,高而不危,修菩萨行,栋梁佛法,墙堑三宝,泽覃四海,风芳万代。
若谓寺多州少,国或不听,方便善权,仰由安立?
若须营造治葺城隍,江南竹木之乡,采伐弥易。
仰希弘纽,提拔将沈。
故寺若存,新福更长。
冀蒙矜允,幽显沾恩。
法事仰干,追深愧躇。
沙门某敬白。
三月十一日(《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智顗书论毁寺 隋 · 僧慧文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奉诚慧文龙光寺法令、光宅寺智胜等稽首和南:伏见使人赍符,坏诸空寺。
若如即目所睹,全之与破,及有僧无僧,毁除不少。
伏惟大王菩萨植信崇明,兴建三尊,慈仁化物,岂不弘护佛法,留心塔寺?
但此处僧徒,忽见毁废,咸怀忧恐。
大王虽照同朝日,而圣德高远,众情倾仰,无因简彻。
伏惟智者禅师道俗归止,有所言劝,悉善为先。
等不揆庸微,驰来奉告。
必愿运大慈悲,垂为申达,冀未坏之寺,庶得安全。
敢藉护持,辄此祈仰。
谨和南。
开皇十二年二月八日(《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天台祖承记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天竺别集》卷上
传续莫大焉,存存乎道,绵绵其化,犹日月之嗣照。
故圣人顺可久之道,广无方之益。
贤林将游,乃顾命饮光曰:「汝传吾大法,观机设教,无使坠焉」。
饮光曰:「诺」!
于是乎结集三藏,行皇觉之训二十馀年,最后法付阿难。
阿难付商那和修,修付鞠多,多付提迦多,多付弥遮迦,迦付佛陀难提,提付佛陀蜜多,多付胁比丘,胁付富那奢,奢付马鸣,鸣付毗罗,罗付龙树,树付提婆,婆付罗睺罗,罗付僧祛难提,提付僧祛耶奢,奢付鸠摩罗驮,驮付阇夜那,那付盘驮,驮付摩奴那,那付勒鹤夜那,那付师子比丘
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
皆祖述三藏之教,非别有传也。
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龙树为高祖,由者龙树造无畏部,出《中观论》。
高齐间,慧文禅师依《中观》得道,口授南师。
南岳天台智者智者兼用《法华三昧》旋陀罗尼,开拓一家教观,户牖不与他同。
岳思禅法传章安灌顶,顶传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玄朗左溪荆溪湛然。
自龙树至荆溪,凡九世。
夫德业内充,犹钟鼓于宫,声闻于外,奇表异迹,各焕乎本传。
呜呼!
荆溪既没,法纲渐散,嫡承遂息,后人皆讲训而已。
或曰:何涉西祖乎?
曰:总二土者,略有三意:一为显所传,自金口故;
二为示一家,祖龙树故;
三为惩后代,妄树名故
俾其观斯位尊任重,列绍四依,昏庸其可继乎?
天台教随函目录序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天竺别集》卷上
西域传佛教者,凡有二宗:一曰法相,二曰法性
法性者,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而为祖述也。
法相者,远嗣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以为宪章也。
所以经论翼张,性相角立者,由乎时机不同,法药有异耳。
傥因言以契理,识月以忘指,复何性相分其宗乎?
然而法性之义,宏远深诣,非肤受速成者所能知也。
故《西域记》云:唐三藏奘法师初遇龙树宗师,欲从其学。
彼令服药求长生,方能穷究。
奘念本欲求经,恐仙术不成,辜我宿愿,遂不学此宗,乃学法相矣。
元魏、高齐间,有慧文禅师因探大藏,得龙树《智论》一心三智之文。
于是依论立观,口授南岳慧思禅师
思授天台智者智者因《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
凡所说法,初无章疏,皆悬节经文,直谈佛旨。
柔音一震,群听咸服。
立五时八教,判释西来一切经籍,罄无不尽。
大抵《法华》为极谈,诸经为兼畅。
又说三种止观,为依教起行之门,修心复性之道。
有门人灌顶、法慎者,多闻强识,随讲载笔,记诸善言,为一家之陈迹矣。
唯《净名经疏》,炀帝请撰。
殆入灭,法付灌顶,顶撰《涅槃经疏》、《观心论疏》等,盛行于世。
法付缙云智威东阳慧威左溪禅师玄朗左溪荆溪湛然。
当二威之时,但以止观缄授而已。
左溪权与说释,至于荆溪,乃广制章记,辅翼教观。
是则一家若以龙树为高祖,至荆溪则九世矣;
智者为始祖,至荆溪即六世矣。
遵式叨生台岭,滥预桑门,刳心尝习于斯宗,白首敢言于精业?
志愿此教,编入大藏,俾率土咸益。
天禧三年,会相国太原王公钦若出镇钱唐,因以宿志闻于黄閤,遂许陈奏。
事未果行,翛焉薨逝。
天圣纪号,干当玉宸殿高班黄元吉以兹法利,上闻天听,皇帝、皇太后体尧仁以覆物,奉佛嘱以护法。
爰择梵侣,精校于真筌;
旋系竺坟,广颁于秘藏。
切虑此教各有部帙相扶者,有卷轴别伸者,若编之非次,则读者难明。
今总而录之,各从其类。
仍于题目之下,粗述其意,俾发函展卷,与记文对看。
如《法华玄义》,须对《释签》,他皆放此。
然此教文,虽部逾于数十,而卷不满二百。
三世佛法,一家义宗,总括要举,亦已备矣。
览之者适足以解疑释结,贯道达微,又何俟服药长生,然后为学者哉!
左溪大师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百亿三昧。
无非度门。
于觉照中。
而得自在。
过去大士。
时惟左溪
傅氏之子。
法号元朗
字惠明
其先北地泥阳人
汉魏大族。
随晋南度。
家于义乌
今为东阳义乌人也。
自江夏太守梁居士翕。
贤达相承。
世谓居士为诸佛化身。
杳不可测。
左溪居士六代孙。
梵行之门。
宜生上德。
母葛氏。
梦天降灵瑞。
而娠左溪
心静体安。
及于乳育。
生九年矣。
辞家入道。
兼综偫言曰。
此法门之畎浍也。
如意年中薙度。
义乌清泰寺。
光州岸律师受具戒。
会稽印宗禅师商律部。
重山深林。
怖畏之地。
独处岩穴。
凡三十年。
宴居左溪
因以为号。
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
云松可以遗身世。
吾以此始。
亦以此终。
于所居之方。
建立精舍。
约而不陋。
跪忏其间。
如来诸大弟子。
皆菩萨僧。
大迦叶之头陀。
舍利佛之智慧。
罗喉罗之密行。
须菩提之解空。
由此四者。
皆最上乘。
同趣异名。
分流合体。
舍利佛先佛灭度
佛以心法付大迦叶。
此后相承。
凡二十九世。
至梁魏间。
有菩萨僧菩提达摩禅师
传楞伽法。
八世至东京圣善寺宏正禅师
今北宗是也。
达摩六世至大通禅师
大通又授大智禅师
降及长安山北寺融禅师
盖北宗之一源也。
达摩五世至璨禅师
又授能禅师
今南宗是也。
达摩四世至信禅师
又授融禅师
牛头山
今径山禅师承其后也。
至梁陈间。
慧文禅师学龙树法。
授惠思大师
南岳祖师是也。
思传智者大师
天台法门是也。
智者灌顶大师
灌顶缙云威大师
缙云东阳威大师
左溪是也。
又宏景禅师得天台法
荆州当阳
真禅师
俗谓若和尚是也。
左溪所传。
止观为本。
祇树园内。
常闻此经。
然灯佛前。
无有少法。
因字以诠义。
因义以明理。
因理以同如。
定慧双修。
空有皆舍。
此其略也。
菩萨或以性海度。
或以普门化。
香象至底。
弥楼最高。
其馀幽赞不知。
充满法界。
夫知上法易行。
上法难修。
上法易證。
上法难明。
左溪为有。
则实无所行。
左溪为无。
则妙有常住。
视听之表巍巍。
左溪恭禅师重研心法。
唯十八种物行头陀教。
厥后奉东阳威大师
得最上乘。
诠第一义。
现声闻像。
宏大觉心。
大无可名也。
偏袒跪膝。
奉观音上圣。
愿生兜率天。
亲近弥勒。
殚罄衣钵。
严具尊仪。
焚香稽首。
则舍利降。
灵光发。
寺非正阳。
屋宇凋落。
殿移则像毁。
财匮则力艰。
左溪锡杖指挥
工人听命。
如从旧贯。
俨若天成。
心不离定中。
口不尝药味。
耄期之岁。
同于壮龄。
告门人曰。
吾六印道圆。
万行无碍。
戒为心本。
汝等师之。
天宝十三载九月十六日就灭。
春秋八十二。
僧夏六十一。
四辈号恸。
如慕如疑。
香花幢幡。
雷动山谷。
乡人或梦左溪居宝阁第四重者。
寤告其邻。
与之梦协。
兜率天者。
第四天也。
愿力所届。
广度人天。
既荼毗已。
门人分舍利
起塔于左溪之西源。
遵相法也。
城邑之人。
愿获亲近。
分半舍利
起塔于州之东原。
申永慕也。
左溪僻在深山。
衣弊食绝。
布纸而衣。
掬泉而斋。
如缯纩之温。
均滑甘之饱。
诵经则翔禽下听。
洗钵则腾猿跪捧。
宴坐一室。
如法界之乐。
萧然一院。
等他方之游。
或问曰。
万行皆空。
云何苦行。
对曰。
本无苦乐。
妄习为因。
众生妄除。
我苦随尽。
又问曰。
山水自利。
如聚落何。
对曰。
名香挺根于海岸。
如来成道于雪山。
未闻笼中。
比大辽廓。
至若旱蛙跃流。
瞽犬视。
雷云兴而猎者舍弓矢。
鳞介绝而渔者坏罾梁。
举其倬然。
曷可殚载。
弟子衢州龙邱九嵓寺僧道宾越州法华寺僧法源僧神邕本州灵隐寺僧元净栖嵓寺僧法开苏州报恩寺僧道尊。
皆菩萨僧。
左溪之秘藏。
常州福业寺僧守真杭州灵曜寺僧法澄灵隐寺法真明州天宝寺僧道源净安寺僧惠从本州开元寺僧清辨。
纯得醍醐。
左溪之道味。
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乐寺僧湛然
见如来性。
左溪之法门。
新罗法融理应英纯。
理应归国。
化行东表。
左溪之妙愿。
菩萨戒弟子傅礼王光福等。
菩萨惠芽。
左溪之一雨。
辨禅师等荷担遗烈。
见请斯文。
铭曰。
磁石凑金。
流见月。
法与心起。
缘随定设。
众生未度。
我为舟筏。
将如赵代
岂望荆越。
趋道云何。
知之在行。
殈烦恼●8B6D。
归寂灭城。
不住之住。
无生之生。
兜率天乐。
徘徊下迎。
潺湲左溪
东入苍海。
青松白日。
人亡地在。
四辈尽哀。
时乎不待。
颂德空岭。
劫尘无改。
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先大师曰佛。
嘉言孔硕。
大造人天。
张无生极宗。
悬衡于偫教之表。
自第一义谛。
皆我之蘧庐也。
况儒墨名法道家之流哉。
教之斯行。
资乎哲匠。
大师即其人也。
大师讳道遵
字宗达
吴兴张氏之子。
崇勋茂德
世为吴中右族。
大师夙负殊操。
洁士称之。
荣耀不足关其心。
声尘未曾触其性。
其年二十。
天竺威大师初受具戒。
事报恩兴大师
首宗毗尼。
依佛教也。
常愀然而叹曰。
孔老之学。
不明三世。
昭昭之业。
何异夫适而求冥山哉。
先大师则不然。
观万像无根。
我独以无生一心。
覆疑山之峻。
知四流妄有。
我独以不动二字。
停倒海之波。
室是远而。
悟者天隔。
昔在汉明永平之际。
大教洋溢。
霈然而东。
与生灵涤心。
观天地更始。
正士自摩腾以降。
持法有如关中者。
秉律有如南山者。
海内髦士。
亟归乎我。
如凯风微扬。
嘉禾先发。
北齐文大师传龙树智论一性之教。
即我释迦如来九世祖师文殊所乘也。
惠文传南岳
南岳天台
始授一心三观之旨。
以十身佛刹微尘数修多罗。
如悬帝网。
丕出正念。
无遗即中。
盖如来一斯教之扃鐍也。
天下宏经士窥我宗者。
不得其门而入。
天台去世。
教传章安
章安缙云
缙云东阳
东阳左溪
自龙树已还。
天台四祖。
事具谏议大夫杜正伦传教记。
大师则亲承左溪
一受心宗。
方造其极。
物有凋折而苦节不衰。
时有晦明而至行不变。
法华三昧。
渊乎我衷。
尝从容谓门人曰。
尧舜之民。
不必独义。
教之至也。
教若不至。
民何咎焉。
吾恐大教未周。
偫机未发。
陷诸子于邪见之网。
吾徒得无过乎。
乃欲广写法华经。
置道场。
辟经院。
以烛继景。
扬大雄慈声。
盖平生之愿与。
一之日发其心。
二之日规其趾。
作不逾序。
厥功成焉。
居山之福地。
于戏。
偫峰合沓以就我。
当大藏而孤峙。
疑天作以待用。
此持经之境也。
及以清昼山空。
吹不动。
真念凝乎寂寞。
经声在乎窅冥。
此持经之心也。
大历元祀。
州将韦公元甫
兵部尚书刘公晏。
侍御史王公圆。
开州刺史陆公向。
殿中侍御史陆公迅。
天理评事张公象。
境诱真心。
共获殊胜。
乃相与飞表奏闻。
诏书特下。
署名曰法华道场。
焯哉盛乎。
经王之惠。
日升于天乎。
自江以东。
惣一十七所。
因大师之首置也。
举精行大德二十七人。
常持法华。
报主恩也。
大师以无缘慈眼。
极观四生。
多溺空见。
乃铸卢舍那及毗卢遮那像。
明智身不有。
法体非无。
将显古佛證经之由。
乃起多宝妙塔。
开净土当生之叶。
遂作弥陀色身。
法华一经。
骇声闻得记方等四部。
喜广教尽收无垢净光。
盖是如来极开方便。
迹虽有作。
功乃无为。
接人天机。
使知有殊常之福。
又写天台一教。
溢乎道场。
真诠昭昭。
与清景不极。
大师有言。
佛法寿命。
其惟常住乎。
常住不存。
法安寄。
于是置庄二所。
世田为义。
嘉谷以登。
身田是修。
期圣禾不绝。
非夫大师平等之施。
孰能于事理双全哉。
物役我慈。
日用不足。
门人有懈废者。
接彼退机。
讲法华元天台正观四分钞
临坛度人。
授心扬律。
愿盈乎石室之筹。
天宝年。
灵岩道场。
行法华三昧。
忽观大明。
上烛天界。
我身正念。
俨在光中。
异日问天台然公。
公曰。
知慧光明。
从心流出。
非精志之所致耶。
又于本寺入法华道场。
忽睹此身在空中坐。
證者知是大师涤垢之相。
不然。
则万法有无碍之用哉。
其年春秋七十一。
僧腊四十六。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告终于支山本寺。
呜呼。
象法梁坏。
苦流增波。
无数人天。
从今何怙。
初当寺盖公轮公。
一夜同梦大殿忽崩。
得非法匠将亡之应乎。
示疾之日。
骄阳久愆。
嘉苗若燎。
辞世之夕。
号雨暴
天地惨黩。
亦我法陵迟之变也。
传教门人灵轮法盛道欣。
可入如来之室。
岂唯宣父之室哉。
俾厥鸿猷。
张而未弛。
奉教门人犹子灵源等。
高志警拔。
德邻先贤。
精细行以检仪。
敷大乘以基性。
予虽后学。
夙聆德声。
曷云不骞。
贻诸乐石。
铭曰。
泓澄吴江
静几于
清气蓄焉。
诞我僧宝。
洸洸大师
为藩。
义天无孛。
慈釭不昏。
岿然支山。
繄公所履。
建塔辟院。
夷荒而趾。
乃基灵峰
灵峰崇崇。
乃启秘藏。
秘藏彤彤。
天色在下。
日轮当中。
真经无言。
至象非象。
冥理彻性。
不昧不朗。
三观一心。
如悬帝网。
雪山嵯峨。
有时而裂。
香树偃蹇。
有时而折。
世相若斯。
师何示灭。
示灭何之。
天泣人悲。
高邱漠漠。
细雨霏霏。
携履西去。
相逢是谁。
见海未乾。
疑山尚阻。
嚣嚣魔民。
爰得其所。
吾师寂寥。
空留法语。
入室数子。
皆宏我经。
安公如月。
远公如星。
恭恭秩秩。
释氏仪形。
塔影亭亭。
长在寒树。
天上花落。
人间日暮
犹飘苦云。
与我为喻。
对友人问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闲居编》卷一六
友人问吾曰:「子于天台之学,劳其筋骨,苦其思虑,孳孳然有扶树心。
然于《涅槃》,不闻师授而撰记,且讲以传后学,众以是疑。
传不习乎,不知其可也」。
对曰:噫,有是疑乎?
有是疑也,吾有说焉。
古者周公圣人,既摄政,于是制礼作乐,号令天下,章章然,巍巍然。
至于周室衰弱,王纲解纽,礼丧乐崩,号令不行。
孔子有圣德而无圣位,乃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约鲁史修《春秋》,以代赏罚,使乱臣贼子惧。
仲尼无他也,述周公之道也。
孔子没,微言绝,异端起,而孟轲生焉,述周、孔之道,非距杨、墨。
汉兴杂霸,王莽僭篡,扬雄生焉,撰《太玄》、《法言》,述周、孔、孟之道,以救其弊。
汉魏以降,至晋惠不道,中原丧乱,赏罚不行。
隋世,王通生焉,修六经,代赏罚,以晋惠始而续经,《中说》行焉,盖述周、孔、轲、雄之道也。
唐得天下,房、魏既没,王、杨、卢、骆作淫侈之文,悖乱正道,后韩、柳生焉,宗古还淳,以述周、孔、轲、雄、王通之道也。
以是观之,异代相师矣。
代异人异,辞异而道同也。
不闻周公面授于孔子孔子面授于孟轲也。
在吾释氏亦然也。
文殊一性宗,不闻面授于龙树也;
龙树三观义,不闻面授于慧文也。
而天下咸云,龙树师于文殊,慧文师于龙树矣。
龙树、慧文之道,至南岳天台而张大之,引而伸之。
后章安宗其道,撰《涅槃疏》。
年将二百,至荆溪治定之,然后得尽善矣。
吾于《涅槃》,寻疏而自得微旨者,吾师荆溪也,谁云无师授耶?
若以面授则可传道者荀卿面授于李斯,而相秦始也,焚书坑儒
亡名师面授于元嵩,而佞周武也,灭释毁佛。
岂面授能传道哉!
吾以得古人之旨、行古人之道为传授,不以目其人,耳其声,不知其所以美者为传授也。
常州建安寺止观院记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九
沙门释法禺。启精舍于建安寺西北隅
与比邱众劝请天台湛然大师转法轮于其閒。尊天台之道。
以导后学。故署其堂曰止观。
南岳祖师受于惠文禅师。以授智者大师
于是乎有止观法门。大旨止谓之定。
观谓之慧。演是二德。
摄持万行。自凡夫妄想。
讫诸佛智地。以经微言。
括其源流。正其所归。
圆解然后能圆修。圆修然后能圆證。
此其略也。自智者五叶传至今。
大师当像法之中。诞敷其教。
使在家之徒。拨邪反正。
如大云降雨。无草木不润。
升其堂者甚众。其后进入室。
不十数人。禺与居一焉。
予以为法门有三观。遂徵之此堂。
盖非缘不成。空也。
有之以为利。假也。
不广不狭不奢不陋。中也。
又以净名之喻宫室。谓于虚空然后不能成。
随其心净。则一切境净。
作一物而观者获数善焉。又况我大师居之。
为斯人之庇乎。小子忝游师门。
故不敢不志。时大历九年冬十一月日记。
宋故明州延庆明智法师碑铭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
释迦世尊鹤林灭度,法付声闻则维迦叶,其付菩萨则有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
既有是三,孰可阙一?
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子,或曰二十八传至于达磨。
达磨在梁武时,始来东度,于六度中特以禅名。
达磨壁观,人谓七年,我知何日。
虽曰顿示,有渐方便。
初传《楞伽》,后五六叶则尚《金刚》。
既而南北分宗,荡然同异。
在迦叶传十有三世曰龙树大士,所著大论,译传东度。
北齐时慧文禅师一见證入,以传陈南岳慧思禅师,九十日而證。
再传隋天台智者顗天师,十有四日而證。
于是乎备六度,融万法,定而三止,慧而三观。
质其宗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
离数而有三千,即经而专观心。
经之宗曰《法华》,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终于《涅槃》,众皆为《法华》,其为迦叶、文殊、阿难,皆吾祖师。
天台实传章安灌顶,章安缙云智成,缙云东阳慧威东阳左溪玄朗左溪为达磨宗者二十年,乃自东阳荆溪湛然。
荆溪而后,智者之言毕载于书,智者之言悉归乎正。
其为一大时教,不可得而加已。
荆溪天台行满广修传物外,外传梁元琇传周清竦传有宋义寂
以上皆在天台
晚传四明义通,通传知礼,是谓四明尊者,亦曰四明法智
禀生知之上,思义于童子之时,其于天台之门,犹诸荆溪
于时斯教特盛,异同亦多,其人往往龙象重望,未易柔服
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卒同。
一言之辩,勤乎十返,往来江山,绵亘岁时,非苟合者。
如事理总别者,三千具造,不观真心,惟观阴入,至今称四明尊者云。
时有大禅德在雪窦,相与亦倾尽,具传广智尚贤
广智初得于《净名》,最深乎性相,审知佛法为境。
其传神智鉴文。
神智破众溃以澄法智之海,炎慧炬以缉广智之明者。
其载三智之美,可传而不可朽者,有永嘉继忠
其师神智而贤明智中立姓陈氏明州鄞人,父荣。
母朱初梦日入怀而生,夜不三浴啼不止。
初与群儿戏,儿辈怖之。
因使出家,才九岁,授经不再读。
嘉祐八年,试开封府得度。
治平元年受具足戒。
延庆智广智广异之,曰:「年少新学,能辨析如此」。
广智卒,遂师神智甚力。
熙宁中,神智开帏设问,凡二百馀人,无有出师右者。
延庆首座,代神智讲。
神智自谓不如。
去,礼天台智者塔,遂谒温州,周旋者二年。
将归,曰:「行必绍法智之席,予有私焉。
尝梦摩利、韦陀二天,幸为位于延庆忏堂」。
居有间,神智去延庆,师固辞不果,非特符忠之言,实慰远迩士众之望,二天位焉,后众道场咸取以为法。
元祐间高丽佑世僧统义天者,聪明瑰伟之士,初为嘉兴源公而来,才际海岸,见师升堂,闻未尝闻,咨嗟失色,且叹曰:「中国果有人焉」。
既而义接谈,辩者累夕,倾其所学,欲折其锋,竟不得毫发。
主客杨次公多之,为师作真赞,以师为玉池莲中之人。
盖师每以净土法门诱进学者,欲使人人知释迦有净土,弥陀来秽土。
他时所志于心者,一日必瞩于目。
乃依《十六观经》而出视之,为弥陀大象以临池,周之以十六观寮。
池莲凫雏,天风翱翔,观士槁坐,人音断绝。
一涉其境,道心百倍,宁论信与不信,固自疑其身非圣非凡。
其费巨万,而施者却之愈来,工度累岁年,而落成不周岁。
任其役者曰僧介然,不劳不矜,若未尝有所事。
盖是境也,古未之有,今不知何为而有。
既二浙之所无,则天下之所无。
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华道场,其能胜此者,有兵部刘尚书晏等所请敕号尔。
师一日辞去,众留之不可,虽太守亦不得强,且曰:「待六十岁再来」。
居隐学山栖真寺。
众方从之卒业,会僧职须才,复不能舍师,太守躬驾者五六。
出住宝云,实其祖师通公之道场。
宝云颓圮,无一全椽,师复新之。
咸曰师前日隆其三世之居,今又兴其四祖之宅,孰谓像法之末哉!
先是伽蓝神腹中得愿文一纸,后更百年,肉身菩萨重兴此地,师复退白云山,视隐学山为远,殆绝人迹。
众以师之来居,为之筑庵像宝云院,凡四年,亦无一日不讲。
至止观不思议境,叹曰:「吾道极此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
为作《不思议境辩正》。
又指五章之裂大纲曰:「寄果明因,以解成行。
举佛摄生,全生是佛」。
作《止观裂纲指归释疑》。
太守俾令佐请师出住西山资教院,辞之。
又请住延庆,不得辞,时六十岁。
之道业日厉于前,四众依归,亦视前为盛。
政和四年甲午四月辛亥,师谓侍者法维曰:「吾尝疾病,今闻异香,吾意甚适」。
乃召十六观寮长忏人出曰:「吾今与汝辈诀别」。
各默坐久之。
明日又告法维曰:「异香载闻」。
悉召其徒至曰:「各宜修进,再相见于诸佛会中」。
趺坐面西而逝。
越三日掩龛,颜色如生。
享年六十九岁,塔在南城崇法院祖塔之东。
师首度弟子十有四人,禀法弟子、领徒传道者百馀人,其往来登门者不啻万人。
佛事中所谓岁忏者,行于江浙,盛于温、明,明之盛又在延庆
师率其徒数百馀人,七昼夜行道坐禅,岁复增盛。
其在岁忏外,又择其徒法华忏者十年,一日,忏终禅观中见大舟一,众欲乘之不可,师独以往来,自是慧解一发。
其讲《法华玄义文句》、《止观》、《净名》、《金光明经》凡数十过。
师身不及中人,而望之凛然。
其言平居殆不胜出口,而讲雄毅,耸听折心。
或退接于室中,屈辩申谈,云兴泉涌,不足为喻。
具与儒生言,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子如何?
此语在《诗》、《书》如何」?
儒生不能对。
师与申言之曰:「无乃其若是乎」?
盖师于周、孔、老、庄之书亦无不究观,翰墨诗章皆出人上。
其诵《法华经》,平生以万数,诸佛号不在数中。
所著述曰《蛣蜣示迷》、《裂网指归释疑》、《不思议境辩正》各一卷,《南岳止观科》二卷,又有《诸经题义》、《诸文问答》、《门人授辞》、《杂文义》四种,未就卷第。
师晚在延庆,为众置田数十顷,曰:「愿以有限之田,为无尽之供」。
连年为俱僧大佛会中,曰:「不作因,焉得果」?
师之所为,必兼本迹,而后得之。
至于音声之馀,咒诵之功,除民疾,却鬼魅,救旱灾者,则人莫得而言矣。
师之高弟曰法中等,以说之顷岁宦游四明,庶几知师者,乃以法维状师行实,走东里求说之为之碑,义不得为辞。
伏念智者之为智也,异哉!
龙藏之传,身而觏之,固宜毕载。
而三观之外复著乎《圆觉》,四行之成就著乎《楞严》,智者言之于隋,其经译之于唐,虽欲不信,其可得乎?
所谓灵山亲闻者,此亦其躅与?
是故其教东及于日本,西返乎天竺,未之与亢也已。
或曰教外别传,不知教无等等,何外之有?
传授圆成,何外之有?
韶国师者,故自斥之。
当绝语言,不知此方以何为佛事?
或曰不立文字,不知文字非真亦非妄,乃以何者为文字?
尝求乎其人矣。
前乎智者而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北齐稠禅师
后来推极智者之教而尊之者,曰南山律师
其馀达磨法门义同赞者曰皎然禅师,晚则韶、寿二禅师
其密弘而取證者永嘉禅师,虽异涂而不敢不赞者曰贤首藏师,或叛去而窃用其意者曰华严观师,有公而异同,而意自有所在曰慈恩基师
唯是圭峰密弘用其言,而妄相排斥,专以四禅八定次第之学,何异儿戏以侮耆德。
唐谏议大夫杜正伦尝作《天台教记》,惜其不传。
善乎梁肃之言曰:「佛法以天台司南」。
李华左溪言曰:「祗树园内,常闻此经,燃灯佛前,无有少法」。
柳子厚为无姓和尚言曰:「佛道愈远,异端竞起,惟天台得其传」。
又于永州龙兴净土院书《天台十疑论》于墙宇,使观者起信。
又为龙安禅师言曰:「传道益微,言禅最病。
今之空空愚夫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乎嚚昏,放乎淫荒。
吾将合焉,马鸣、龙树之道也」。
唯是明智,其生既晚,异端益肆,积德于躬,无辩于彼,将自屈伏。
我言则光,顾予何者,辄与斯事?
窃少闻大道于圆照禅师
且有言曰:「他日勉读经教」。
其后三十年果得明智四明,视彼暗證禅魔禅鬼定文字法师乘坏驴车,无以正之,则不敢不自勉。
谨为明智序禅教之本末,而为之铭曰:
佛道译,圣言弥彰。
祸人以惧,仁人以昌。
有来达磨,壁观而止。
传失其序,竛竮之子。
前是龙树,五百年馀。
传乎迦叶,承乎文殊。
著论既,阿难所集。
我道已圆,佛乘之一。
慧文禅师,龙树崔嵬。
邃乎南岳,焕乎天台
惟我天台,法华三昧。
昔在灵山,雨华同会。
荆溪四明,先后有声。
一念三千,克一圆乘。
山外山众,孰如三智。
立公昭昭,三德而四。
既隆父席,亦兴祖基
百界千如,非我而谁?
宝舟,独乘而上。
岂我敢私,诸佛所向。
待绝灭绝,其然胡然?
秽土不除,净土现前。
法华净名,金光明观。
所未及者,涅槃缘断。
儒生之来,有文可载。
宴默何居,白云油海。
异端久出,矧我所逢。
我不尔辩,冰泮于风。
蛊神疠鬼,咸知尊事。
虽曰盲俗,岂不思致。
异香既闻,我将以归。
其归有所,涕泗孰依?
祖塔之东,琢此新石。
以告来者,永敬修德(《嵩山文集》卷二○。又见《四明尊者行录》,《宝云振古集》,《佛祖统纪》。)
智广:疑当作「广智」。